有细心的学生发现,教学楼楼梯转角添了几面锃亮的镜子,隔天又挂上了朗朗上口的标语,实训楼外墙上新悬挂的专业图片在阳光下闪着光亮,校内路灯的灯箱也已焕然一新。校园里不时有些小变化,让走在其间的人们心情轻快起来。“校园每天都是新的”,学生们在欣赏美丽校园的同时,自觉成为美的守护者。捏在手心里的纸屑,轻巧落下的脚步,那些曾让教师们耳提面命的素养规范,在美丽的校园环境面前,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。
学生在观察校园的变化,教师则在观察学生的变化。自启动美丽校园建设以来,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(以下简称“云和职技校”)发生了一系列“连锁反应”,从校园物质环境到课堂教学环境,从教师群体到学生群体,都在发生喜人转变。“美丽校园的创建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成长过程,如何引导学生将创建时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维系的耐心,是我们下阶段工作的重点。”在校长董士林看来,美丽校园建设工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,由此带来的校园气象更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才是他们追求的重点。
A. “四化”寝室:连接习惯与素养,推进寝室家文化建设
作为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汽修专业男生的寝室,304寝室在经历了一周多的彻底清理之后,一面开始彰显出清爽透亮的气息,一面将汽修专业的文化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。在“四化”寝室创建背后,是男生们同样可以心灵手巧的新发现。牙刷、脸盆、毛巾各归各位,鞋子在鞋架上码放得整齐有序,他们还用不干胶将汽车墙贴黏在重新粉刷后的白墙上,“做汽修人,走奔驰路”标语的后半句循着一个箭头的运动轨迹向上延伸,流露出男生们要正气为人、走积极向上的品质之路的决心。
张世伟每天离开寝室前都会习惯性地环顾四周,看被子是否叠出了棱角,床单是否留有褶皱,卫生是否打扫干净。“最初是为了迎接检查的需要,现在就像得了强迫症,变成习惯动作。”作为304寝室的叠军被高手,张世伟不仅会指导室友们叠被子,还被邀请到高三学长的寝室去做示范。结束新生军训一月有余,张世伟叠军被的技术不降反升。因为被子叠得好,班主任高峰没少表扬他:“虽然我表扬的是他叠被子的技巧,对他却是最难得的肯定,就像投进池塘的石子,击中的虽是一个点,荡起的涟漪却波及甚远。”从主动帮室友叠被子到帮忙打扫寝室卫生,再到在学习、实训上帮助同学,现在张世伟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。
从布置窗帘到购置绿色植物,还有满满一面照片墙,旅游专业女生的寝室在干净之余,又多了几许温馨的味道。将旅游专业文化融入寝室特色文化中,一张张旅游景点的照片成了女生们平日里练习景点介绍的最佳抓手,讲解的学生导游范儿十足,聆听的学生偶尔扮演使坏刁难的游客,414寝室里常传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。“女孩子们有很多想法,有时为了买一盆植物会讨论许久。”班主任夏丽春说,代表忠诚和友谊的常春藤,代表幸福和旺盛生命力的绿萝等都是女生们的最爱,她们还为此恶补了许多植物知识。“413寝室还被命名为‘雅园’,女生们希望自己能成长为蕙质兰心的优雅女子。”
打扫寝室卫生、设计装扮思路、添置绿色植物、构思寝室文化,按照云和职技校“四化”寝室净化、美化、绿化、文化的要求,学生们集思广益、团结协作,在布置寝室的过程中升华了同学之间的情谊。正如董士林所说的那样:“学生在创建的过程中学会思考、分工与合作,树立卫生健康意识,养成规范文明素养,无形中获得了成长与蜕变,寝室也成为呵护学生健康的保护伞。”坚持心灵的洁净远比环境的洁净更重要,云和职技校将“四化”寝室创建任务全权交给学生,任他们在规范的框架内自由发挥,教师仅仅作为辅助者,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。中职行动德育专家余国良也一次次提供专业指导和示范,鼓励学生发挥创意。
“有不少学生从创建‘四化’寝室的过程中脱颖而出,他们有的组织领导能力特别强,有的具备劳动奉献意识,有的创意十足,还有的做起事来特别认真、专注。”副校长吴根荣说,不少班主任从“四化”寝室创建中挖掘到了优秀的学生干部苗子,学生会各部门也及时吸纳了新鲜血液。
对学生身上的变化深有感触的,还有学生家长们。“孩子以前在家里从来不叠被子,也不自己洗衣服,现在这些事情都不用我们说,他很自觉地就做了。”在云和职技校短短一个月的时间,旅游专业新生毛志达的改变就让毛妈妈欣喜不已,直言儿子变得更听话、懂事了。对此,学生处副主任蓝建伟表示,创建“四化”寝室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们能成为会生活的人,将创建要求内化成基本素养,从扫一屋开始,向着心中“扫天下”的目标努力迈进。
如今,随着“四化”寝室检查验收工作接近尾声,云和职技校正着手将“四化”创建向教室、实训室和教师办公室延伸,学校墙壁文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,一个更美、更健康、更积极向上的校园正在向师生们敞开怀抱。
B. 快乐课堂:培养兴趣与能力,以学生为起点设计课堂
“LED灯的灯光是什么颜色?亮度如何?直插式好还是贴片式好?……”浙江省特级教师、云和职技校副校长张华燕通过提问引导,对“发光二极管”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分类。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制作、检测并最终点亮LED灯,张华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铺垫教学,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。
让学生动起来,更积极地参与课堂,是张华燕设计课堂的出发点,也是近年来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。“常有老师抱怨学生听课兴致不高,趴桌现象屡禁不止,其实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,首先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思维,以学生为起点设计课堂,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调动他们的感官,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。”张华燕说,实践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的过程,她会将教材内容按项目教学的需要进行重组,对项目教学任务进行分解,设计多个“得分点”,让“做中学”“学中做”真正落地于课堂。例如在点亮LED灯前先让学生完成质量分析、完成简单电路设计等,让他们在一个个挑战中不断收获成就感。
因为课堂氛围轻松和谐,原本学习难度颇大的电子专业课程似乎褪去了“深难”的外衣,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升。“我会从学得好的学生中挑选几名‘小导师’,课前先把知识点、技能操作点教给他们,让他们在课堂上指导其他学生实践操作。”张华燕说,让学生担当小导师的尝试由来已久,最初是为了让他们充当实践教学的小助手,后来逐渐演变为“小先生”“小导师”,他们很乐于帮助其他同学,也会为了更好地指导同学而在课外更用功地学习。小导师们的实践操作过程也会被拍摄下来作为教学微视频。“为了争当小导师,学生们都铆足了劲,你追我赶劲头十足。”张华燕欣慰地说。
为打造快乐课堂,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,云和职技校的教师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。钳工课堂引入闯关式教学法,木玩课堂倡导边玩边学,饮食文化课办起“美食节”“小吃节”,礼仪课上教师亲身示范礼仪动作让学生一起来“找茬”……案例、游戏、情景模拟、角色扮演,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、无线网络技术等相继被引入课堂,改变了传统课堂形态。
把旅游文化课开到教室外,旅游专业的学生们在学生导游的带领下,参观了该校的黄绍竑公馆、实训楼、教学楼等,每到一处,带队“导游”都会讲解事先准备好的导游词。“学生不仅会在专业课上进行带团实践,每到有新生入校或者有来宾光临校园,他们都会充当导游角色,带领人们参观校园。”旅游专业教师叶丽珍说,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,该专业打破教室这一课堂传统平台,把课堂向校园、向社会延伸。
无独有偶,在导游课上,教师夏珊燕组织学生开展旅游线路设计比赛,让学生们自己策划旅游路线、撰写导游词、设计活动安排,“我们还特别邀请了专业导游担当评委,组织学生一起游览了获得第一名的路线。”夏珊燕说,虽然课堂上的时间只有40分钟,学生主动花在课后准备、预习的时间精力却远远超过了课堂所能承载的量。
C. 卓越教师:勇于承担与付出,留住文化血液中灵魂的东西
关于云和职技校的办学历史,几乎每位教师都能说上一嘴,学生们也大都耳熟能详。“从大山深处搬迁至现在的校址,教师和学生们肩扛手提,搬了很多重物,那是26年前,堪称是学校50多年办学历史的中间点。”董士林给每一位新教师讲学校发展的历程,也将此作为始业教育的内容,讲给每一届新生听。忆苦思甜的目的是让师生们深刻体会校训“蓄德修能、自强不息”的精神,理解并留住校园文化中灵魂的东西。
“从那个年代走来,我们的教师团队一贯注重协作,这份承担与付出,并没有因为办学条件改善而有丝毫懈怠。”董士林说,直到现在,面对各种压力、挫折和挑战,教师们仍会撸起袖子齐上阵,团队合作成为云职人骨子里的精神。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组的教师们便是如此。有一位教师要开公开课,全组教师都会共同磨课,反复听、评课;有一人遇到教学疑难,全组教师都坐下来研讨,开会讨论到半夜是常有的事。
勇挑大梁也是团队协作的重要表现。每每遇到难啃的“硬骨头”和繁重的课业压力,轴承技术应用专业组教师陈仕辉都冲在一线。尽管身为学生处主任的他在学生处的工作千头万绪,但承担着钳工工种实训课教学任务的陈仕辉并没有牺牲教学时间,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到校,常常忙到夜阑人静才离校,11年如一日。每堂实训课前,陈仕辉都要提前到实训教室,帮学生准备好工量具和材料,“材料要事先切割好、磨好,遇到技能等级鉴定考试时,还要将材料的四边都磨光滑。”其他教师看在眼里,忍不住感慨:“看似一节课的时间,但算上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,都有了两节课的量,偏偏陈老师的实训课一上就是4节。”
因为这几年专注于实践教学,陈仕辉下企业挂职锻炼也更加频繁,云和县大小轴承企业都曾出现过他的身影。自身专业技能提升,让陈仕辉更有底气带好学生。他发现原先实践教学中所用的测量设备体积大且笨重,数据读取不直观,操作方法掌握也有较大难度。寻思着如何改进设备以利于教学,陈仕辉带着几名学生研究创新,前后一年时间,终于发明了一款小巧、便携且易操作的钳工万能角度测量仪,该项目还获得了省中职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。“不止是创新创业竞赛,在省、市各级技能竞赛上,陈老师带出的学生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,每年丽水市针对钳工工种展开的教学水平抽测,我们学校也名列前茅。”董士林自豪地说。
把一件事做到极致,陈仕辉是这样,云和职技校其他教师们也是如此。曾获得过3次县级优秀班主任、两次县级先进工作者荣誉,班主任洪芬在学生心目中兼具慈爱与威严。既有温暖如母亲般的目光,也有严厉如父亲般的教导,在爱与原则之间,洪芬有着自己的标尺。高一给学生立规矩,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,高二盯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,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,高三督促学生就业与升学,引导学生向着规划中的未来不断前行。
“洪老师还会经常买水果送到寝室来给我们,一开始有点怕她,后来我们都很喜欢她。”2015届电子(2)班学生周飞回忆说,当初自己比较叛逆,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发脾气,是班主任洪芬不厌其烦的指导,无微不至的照顾,让他逐渐端正了自己的态度。“我能考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也多亏了洪老师的鼓励,5年后毕业,我也想回到母校当老师,像洪老师一样,教书育人。”为人师者,最欣慰莫过于,能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,使学生立志成为像自己一般作为的人。
D. 最美学生:坚持继承与创新,从最美典型发展成最美现象
对于“最美云和人”项海燕的故事,学生们都不陌生。出身于贫寒的残障家庭,项海燕在坚持勤奋学习的同时,早早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、洗衣做饭、干农活等家庭重任。如今,项海燕虽然毕业了,但是她不畏生活苦难、勇挑家庭重担、感恩服务社会的精神却和“海燕美德先锋队”“海燕爱心超市”一起,永远地留在了云和职技校。
在这里,有一大群满腔热血、乐于奉献的学生接过“海燕美德先锋队”的旗帜,继续活跃在云和县的各个角落。去老人公园开展爱心保洁行动,在中山广场设点提供免费家电维修服务,组织广场爱心义卖,在浮云溪清理河道……仅“海燕爱心超市”每年获捐的爱心衣物就有数千件,学生们自由认购,将所得爱心款捐给“海燕爱心基金会”,用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就在不久前的开学典礼上,听闻云和三中一位学生患上“恶性脑肿瘤”,云和职技校的学生们还当场组织了捐款,献上了他们的爱心。
项海燕之后,2015级电子专业学生叶石云成为“海燕美德先锋队”的扛旗者。“他跟项海燕一样,也是个有故事的人。”该校团委书记柳林静说,叶石云现在与88岁高龄的爷爷相依为命,他的父母在6年前相继因病过世,还留下了两万余元的债务。他用小小的肩膀撑起整个家,不仅要照顾爷爷、干好农活,还利用周末、假期等时间到玩具厂打工,赚钱还完了全部债务。“虽说父债子偿是传统美德,但现实中真能做到的人凤毛麟角,别说还是这么小的孩子。”柳林静为之动容,听说他曾经一天打工15个小时,更觉不可思议。
或许真应了那句“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,就会给你开启一扇窗”,叶石云在那段打工还债的日子里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,现在无债一身轻,他依然每天早早就到学校,处理学生会的事务或者留出时间早读学习。“他是同一届学生中最早当上学生会干部的,后来经过竞选和推荐,他又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和海燕美德先锋队队长。”每天早一点到,晚一点走,认真工作的叶石云感染了身边很多同学,学生会的凝聚力更强了,班上学生的学习劲头也更足了。
从项海燕到叶石云,从“海燕美德先锋队”到乐于助人的全体云职学子,越来越多学生加入到志愿奉献的行列,他们继承了“海燕精神”,将“最美云和人”从典型个例发展为一种现象,使得云和职技校里持久涌动着一股暖流。
既向身边的榜样学习,也努力向优秀的毕业生看齐。一本记录了云和职技校历年来创业学生奋斗故事的《创业之星》,被学生们翻得纸页翻卷。“中国幼教玩具第一人”叶昌华,“葡萄大王”、乡林农家乐老板季伟平,“朱村茶商”兰根水等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还会不定期应邀返校给学生作讲座。
从种植葡萄起步,季伟平推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家乐,还打造了现实版的“开心农场”,现在他还成立了葡萄技能培训学校,利用业余时间教授村民种植技术,带出了一大批葡萄种植大户。“自己有能力,就应该帮助更多人富起来,这是母校教给我的精神品质,走再远我们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”正如季伟平所说,也许有一天技能会落伍,知识会淘汰,但自强不息、乐于助人的精神不会过时,这也是云和职技校希望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。